发布人:学生科 发布时间:2023-03-28 浏览次数:51
五微思政——微思吧
五微思政,见微知著。通过建立交流答疑平台的形式,提供学生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和建言献策的新载体,将学生群体中普遍共性的问题通过交流答疑的方式开展整体的对话,提高思政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
一、考研复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每年我国国内高校考研复试工作通常在录取当年3-4月底之间完成,一般安排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具体复试时间由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自行安排。
二、考研复试的流程是怎样的?
复试流程各招生单位略有不同,时间一般为2至4天,大致包括体检、笔试和面试三种形式。一般而言,第一天早上报道,提交相关材料,下午进行专业课笔试或英语笔试(如果有的话);第二天进行一对多的专业综合面试+英语面试。如果复试通过的话,一般还会在第三天安排体检。具体复试流程以报考院校的官方通知为准。
三、复试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多数学校都需要准备以下复试材料,各位同学可以作为参考提前做好准备,具体则以各院校公布的复试办法为准。
1.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部分学校还需要准备2份复印件(正反面复印在同一张A4纸内);
2.初试准考证(有些学校不需要);
3.学籍学历证明(往届考生提供《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应届生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或有效的学籍、学历验证书面报告,办理方式详见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学历在线验证报告简介);
4.应届生提供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5.往届生提供毕业证、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6.本科阶段学习成绩单原件或复印件;
7.如果你是境外获得的文凭,那么需要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8.各院校要求的其他资料。
四、专业课笔试要如何准备?
大部分学校会指定一些复试的参考书目或考察内容,这需要大家提前到报考院校考试大纲里查看。专业课笔试重点考查考生对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深厚和宽广,是否具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建议各位同学可联系本校成功录取或报考学校的学长学姐,询问相关问题,获取复习资料及真题。同时要做好复习规划,要把初试专业课指定书目以及复试指定书目浏览一遍,做到重要的观点和重要的概念心中有数。
五、英语面试可以怎样准备?
英语面试一般会有这两种形式:抽题汉译英(或英译汉)和口语问答。前者一般是翻译专业相关的书或文献中的段落,后者问题较灵活,有与专业相关的问答,有与专业无关的日常对话,因人而异。所以大家需要尽可能早地去准备日常的口语练习,具体可以从自我介绍、专业相关的英文词汇、考研原因、为什么要报考以及考生对于未来读研期间的一些规划等方面进行准备。
六、如果面试人员的提问过于抽象怎么办?
面试时,如遇到因为紧张或者导师提问过于抽象,无从下手去解决时,可以围绕问题周边信息、举例子等方式进行回答,如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时,可诚恳的向老师表明态度,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的学习。回答时谈吐要从容谦逊,心态平和,充分显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尽可能的使用专业词汇。
七、面试时应如何着装才能留下深刻印象?
面试的时候着装不必太过严肃,也不能过于随意。注意仪态仪表,穿着“简单、整洁、大方”,不可打扮太过花哨,建议选择相对正式又不失朝气的着装,整体搭配应得体整洁。男生不必着西装等过于正式的服装,大方得体的日常着装即可。女生最好束发,不要浓妆艳抹,不要佩戴过多首饰。
八、复试中面试环节有什么技巧吗?
1.了解面试考察内容。综合面试考查内容比较多,考查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全面考查考生综合素养;
2.逻辑清晰。表达要有层次,如果回答内容繁杂,难以让面试人员把握重点,会影响面试的进度;
3.控制时间。不管是自我介绍还是回答老师提问,需要将时间把控在院校复试要求之内,考生可以提前模拟练习,控制好语气、语速;
4.仪态举止规范。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尽量避免过多的手势动作,谦逊、诚恳、有礼貌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即可。
九、提前联系导师应介绍自己的哪些信息?
1.基础信息:本科学校、专业、本科绩点、初试各科成绩和总成绩等信息(本科成绩要扬长避短);
2.经历介绍:科研经历、项目经历、实践经历、校园经历、任职经历等内容,展现内容最好是和专业相关,突出自身亮点;
3.理由:可提前查找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信息,就其某个研究点或论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想报考其研究生的理由;
4.表达意愿:最后表达想加入导师团队的愿望,展现主动、积极的一面。
十、初试排名靠后,是准备复试还是直接调剂?
建议做两手准备,重点在准备复试上,既然能进复试就有机会,初试成绩垫底但复试拔尖的“黑马”比比皆是。可提前联系导师,让导师对自己有初步印象,扎实的知识功底、自信积极的面试态度以及明确的未来规划都是加分项。同时也及时关注调剂动态,若报考院校复试比例较大且招考人数多,可直接考虑调剂。
编辑:李子畅